发挥肿瘤治疗新潜力,美中爱瑞细胞治疗学术论坛开启领域新风向
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当前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等。近年来,抗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细胞治疗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蓬勃发展,并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促进与国际先进肿瘤细胞治疗前沿接轨,2023年5月31日,作为国内颇具临床和学术影响力的肿瘤专科医院之一,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美中爱瑞”)在京开展了“细胞治疗学术论坛”。会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邀请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兼美中爱瑞首席医疗官孙旻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北京陆道培医院张弦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哲明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围绕细胞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相关分享(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会议在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徐仲煌院长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序幕,大会主席朱军教授对会议的召开以及美中爱瑞细胞治疗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在致辞中指出相信细胞治疗的发展和进步能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式和更多的治疗机会,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癌症控制目标助力。
大会主席致辞
立足领域现状,看细胞治疗的前沿进展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陆续上市,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呈跨越式发展。其中,细胞治疗成为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孙旻教授分享了最近十年来肿瘤领域细胞治疗的应用趋势,指出细胞治疗以及CAR-T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无论在血液肿瘤还是实体瘤中均明显上升[1]。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TCR-T)、CAR-T等不同细胞治疗方式孙旻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例举了多项国际前沿研究:
TIL可以在体外增强和扩增,并作为治疗剂送回患者。其具有富含天然肿瘤特异性T细胞、多克隆、无偏倚、无基因修饰、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限制等特点。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TIL可作为抗PD-1难治性患者的一线或二线治疗,与Ipilimumab相比,其能够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HR:0.5;p<0.001)且未发现新的安全问题[2]。TIL可能成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在多种实体瘤中,TIL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
TCR-T能够靶向胞内抗原,具有低亲和力且可靶向免疫原性低的新抗原。一项随机、开放标签、3期临床试验显示,经TCR-T治疗后,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1年总生存率达到73%,明显高于对照组(59%)[3]。
CAR-T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革命性意义,可以产生显著有效和持久的临床反应。其具有风险和费用低于手术、协同刺激结构域(CD28)、无基因修饰或HLA限制等优势。一项CAR-T对实体瘤的扩增和功效研究显示,CAR-T细胞的剂量依赖性扩增可以实现在所有患者中转化为临床活性,且部分患者还表现出CAR-T的长期持续活性[4]。
孙旻教授表示,目前来自TIL治疗(黑色素瘤、子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数据最为成熟且令人信服。随着人们对实体瘤细胞治疗的不断探索,相信细胞治疗在实体瘤中研究数据的不断涌现,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孙旻教授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细胞治疗可以弥补传统治疗的不足,减少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难治性(R/R)淋巴瘤的治疗仍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次大会,刘卫平教授对淋巴瘤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他指出,作为经典的治疗手段,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R/R淋巴瘤的整体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多项研究表明,ASCT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新型的细胞治疗手段,如CAR-T治疗在淋巴瘤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CAR-T治疗,其联合ASCT能显著提高TP53突变淋巴瘤患者的PFS率以及总生存(OS)率[5],显示出了1+1>2的作用。刘卫平教授指出,新技术新方法(如CAR-T治疗)应该和经典的治疗方法联合,共同造福肿瘤患者。
刘卫平教授
关注临床应用,剖析细胞治疗的重重挑战和探索方向
细胞治疗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CAR-T细胞治疗取得的成功,让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了持续缓解、甚至治愈的可能。景红梅教授和张弦教授分别就CAR-T在B细胞恶性肿瘤以及T细胞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享。
景红梅教授表示,B细胞肿瘤治疗目前仍存在未被完全满足的治疗需求,对于传统治疗进展的患者,CAR-T表现出了突破性的疗效。尤其是对于R/R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AR-T治疗可为二线化疗和ASCT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机会。同时,对于没有条件进行ASCT的患者,CAR-T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景红梅教授
张弦教授分享了多例CAR-T在R/R T细胞恶性肿瘤应用的临床案例,指出R/R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的预后差,多为耐药状态且易累及髓外,而CAR-T治疗T-LBL/ALL的完全缓解率可高达80%。因此,对于该类患者建议尽早进行CAR-T治疗。
张弦教授
文献报道,CD19 CAR-T治疗R/R B细胞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为50%-70%,完全缓解率为30%-60%。PD1/PD-L1介导的免疫抑制是影响CAR-T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对此,陆哲明教授就其团队自主研发的PD1/CD28嵌合体解除免疫抑制进而增强CAR-T治疗效果进行了相关分享。
陆哲明教授
尽管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细胞疗法在突破实体瘤方面目前仍存在重重挑战,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超亭教授讲解道,CAR-T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膜蛋白,然而这类膜蛋白占全部蛋白的比例不到30%,使得CAR-T能够识别的靶点受限。此外,抗原逃逸,靶向肿瘤外效应,CAR-T细胞的运输和肿瘤的浸润,免疫抑制微环境,CAR-T细胞相关毒性等都会限制CAR-T对肿瘤的疗效。与CAR不同,TCR可以识别占比更大的胞内蛋白,不受靶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限制。但TCR必须与患者的HLA等位基因相匹配才能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这导致其普适性较低,治疗成本也相对较高。TIL治疗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仍然是TIL治疗的主要障碍[6]。
虽然细胞治疗在实体瘤中的应用面临各种困难,但科学界仍不乏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齐长松教授分享了CAR-T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从靶点层面上看,CAR-T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仍有很多新的靶点亟待开发。对于CAR-T的改造和联合治疗的应用目前也正在探索中。
齐长松教授
除了精彩纷呈的主题分享以外,本次大会也特别设置了互动专题讨论。在美中爱瑞肿瘤医院马志强副院长的主持下,孙旻教授、陆哲明教授、齐长松教授以及徐仲煌院长分别对CAR-T在实体瘤中的应用研究探索、疗效评估手段选择、早期T细胞的储存和制备、CAR-T新靶点的开发、联合治疗以及耐药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享。
讨论环节
践行细胞治疗,助力肿瘤患者获益,路虽漫漫而未来可期
作为北京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以全程实时MDT诊疗模式为理念的技术性肿瘤三级专科医院,提及建院初心以及发展规划,徐仲煌院长表示,自己曾在协和医院工作三十多年,深知公立医疗更多地承担着基本民生健康保障,而美中爱瑞作为私立肿瘤专科医院,在做好公立医疗补充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医疗技术为核心,学科发展为导向,临床科研为支撑,在学科建设的同时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如今,美中爱瑞成立细胞治疗中心、开展学术论坛既是对技术创新的践行,也是对私立医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探索。
对于美中爱瑞成立细胞治疗中心将为患者带来的实际助力,徐仲煌院长提出了两点优势:首先,肿瘤治疗不是单一药物或技术可以涵盖的,美中爱瑞一直以来贯彻执行的全程实时MDT模式是这些创新诊疗技术应用的基石,美中爱瑞不断优化MDT诊疗模式,同时引入更多国内外优秀资源,在保障治疗完整性的基础上,真正助力提高细胞治疗的效果,让创新技术发挥最大效力;其次,像梅奥诊所一样,美中爱瑞自建院以来,为打通肿瘤专科的全程实时MDT诊疗模式,自主研发了先进的肿瘤诊疗信息系统,其基于患者全程实时的时间轴管理模式,可高效地反馈肿瘤诊疗中的各种数据,也为患者的细胞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助力。
孙旻教授进一步表示,肿瘤是全身系统性的复杂疾病,在美国,肿瘤的MDT诊疗模式应用非常广泛。美中爱瑞的全程实时MDT模式加上定期的国际MDT会诊,使得患者从入院开始就有相对固定的团队跟踪治疗,实时保证多方意见的提供。成熟的MDT模式为细胞治疗中心的建立提供了硬件基础,未来细胞治疗中心的发展也将为MDT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支持。
会议在精彩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细胞治疗的发展代表着肿瘤领域进入了新的时代,作为技术驱动型医院,美中爱瑞的细胞治疗中心也在广大同道的共同见证下顺利启动。相信未来美中爱瑞的细胞治疗中心将更好地赋能临床,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Source:IQVIA Pipeline Intelligence,Dec 2022;IQVIA Institute,Apr 2023.
[2]Rohaan MW,et al.N Engl J Med.2022 Dec 8;387(23):2113-2125.
[3]Nathan P,et al.N Engl J Med.2021 Sep 23;385(13):1196-1206.
[4]Reinhard K,et al.Science.2020 Jan 24;367(6476):446-453.
[5]Wei J,et a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2022 Apr 11;7(1):101.
[6]Zhao Y,et al.Cancers(Basel).2022 Aug 27;14(17):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