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县级医院宣布合并!抱团共创三级医院
8月7日,合浦县红十字会智慧医院公众号发布消息:“因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已与合浦县中医医院合并,原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自2025年8月8日起下架并停止使用。”
这则公告表面看是线上服务的迁移,背后则是一场实质性医疗机构整合——实际上两家县级医院已从组织架构上完成合并,统称为合浦县中医医院。
两家二级医院合并,共创三级中医院
公开资料显示,合浦县中医医院创建于1962年7月,是广西成立最早的县级中医医院之一,医院实际开放床位299张。2019年9月底,该院完成了旧址整体搬迁,建设了门诊综合楼、供应中心、医技楼及住院综合楼。2022年6月,该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评。拥有广西自治区级四个重点专科:骨伤科、妇科、脑病科、肛肠科。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合浦县第二人民医院、合浦骨伤科医院)床位302张,是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拥有骨科、微创医学、康复医学、核医学等特色专科的县级综合医院。2022年门急诊量103038人次,住院人次7376,业务收入7000万元。
两院整合并非临时决策。合浦县中医院院长根据陈强松院长在2024北部湾医学交流会上的介绍,当前正以两家医院整合为契机,按照“一院两区”标准优化科室设置,为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做准备。合并后的医院规模可观:职工总人数697人,其中医师169人,护士293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112人,开放床位602张。
学科建设方面,合并后的医院拥有骨伤科、妇科、脑病科、肛肠科四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其中骨伤科、康复科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列入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中医骨伤科获评2023年度合浦名专科。
2025年1月,合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合浦县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显示,合浦县域内共组建两个医共体,其中合浦县第二医共体牵头医院即为合浦县中医医院(县红十字会医院、县骨伤科医院)。医共体旗下成员单位为廉州镇中心卫生院、石康镇中心卫生院及辖区内行政村卫生室。
医院合并潮来了
合浦的案例只是全国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以来,仅媒体报道的全国就已发生十余起公立医院合并事件,涉及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广东等近10个省份。
8月初,四川剑阁县完成整合:剑阁县第一人民医院整体划入剑阁县人民医院,形成“一院三区”架构。值得关注的是,剑阁县第一人民医院本身就是2022年9月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的部分院区整合而成的二级综合医院。
8月8日,四川夹江县人民医院宣布关闭儿科、妇产科门诊住院部,整体整合到新建的夹江县妇女儿童医院。该院选址于原县人民医院旧址,规划床位300张。
更早前,今年6月,安徽霍邱县卫健委发布公告,撤销县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组建全新的霍邱县人民医院。
今年4月底,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也宣布合并整合,重新组建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两家均为三级规模综合性医院,建院也均已百年。合并后的新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床位将增至1200张。
2024年10月,在广东汕头两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医院——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重组为规划床位1800张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这些医院整合的案例从专科资源整合到全院合并,从“抱团求生”到“强强联合”皆有,可以说,当前县域医疗资源正经历深度重构。
合并潮背后:医疗资源的重构
此前《健康界》曾撰文分析,这场席卷全国的医院合并潮背后,是政策、经济与医疗体系需求的三重驱动。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医院间的行政壁垒,为医联体内医院合并提供了政策的便利。
经济压力则成为最直接的推手。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60%以上的县级医院存在经营亏损,部分医院甚至面临绩效发放困难、工资拖欠等严峻挑战。合并成为集中资源、提升效率的重要路径。
此外,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需求也为整合提供了合理性。三级医院擅长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二级及基层机构以常见病、慢性病管理为主。整合可实现资源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层级医院的整合动机存在显著差异:县域医院多为生存而整合;三甲医院则更多为发展而扩张,在政策限制新院区扩张背景下,合并专科医院成为增强实力的有效方式。
如宁波市第一医院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后,成为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
此外,这两年出生率下降也成为专科资源整合的催化剂。例如,四川夹江县2023年上半年出生人口仅6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这种情况下,多家医院维持产科业务难以为继,资源整合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