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级综合医院大转型:成为康复医院!
二甲综合医院转型三级康复医院
区属二级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后,运营情况如何?
近日,据上观新闻报道,作为二甲综合医院的上海虹口区江湾医院,迁至新院区后,医院“身份”也顺利完成转变:作为全区唯一的康复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新医院按照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实现“临床-康复一体化”。
据了解,上海市江湾医院创建于1953年,原由第二军医大学兼管。1985年,医院隶属上海市虹口区,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其康复医学科成立于2016年8月1日,2018年获批虹口区唯一的康复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2025年5月,江湾医院迁至新院,新医院按照区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和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建设标准,配有康复治疗中心总面积达3000㎡。
除了硬件升级,医院发展策略也转向“特色专科、特色康复”,推行“临床-康复一体化”发展理念,从“全院一张床”升级到“全院一张康复床”模式,医院所有的床位都对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开放,从制度、流程、信息上确保临床与康复的无缝衔接。
上观新闻的报道显示,医院350张病床打破科室界限,按需随时变身康复床,康复团队随叫随到。这一来,康复介入及时率从68%提至93%,脑卒中致残率降了10%,双向转诊时间缩到6小时以内。医院转型至今三个月已收治了1121位住院患者,门诊康复有4263人次前往就诊。
综合医院转康复成行业趋势
据了解,在老龄化背景及政策鼓励下,近年来,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之一,而在上海也很早就有成熟的样本。
早在2012年6月,上海杨浦区老年医院就开始探索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筹)”,2014年7月经上海市卫健委批准成功去筹,2017年5月医院正式挂牌“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筹)”,是全国卫生系统首家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达到三级标准的康复医院,现有核定床位444张,实际设置床位299张。
放眼全国,近期也有多家医院放出转型信号。
2025年7月,据天津市第一医院官微消息,依据医院“十四五”发展目标及“十五五”发展规划,医院将逐步向现代化三级康复医院进行转型。为了完成这一转型,医院对院内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对现有学科及病区进行了整合调整,整合成立了五大康复中心,并组建了康复医学部,逐步推进全院临床康复一体化的工作进程。
天津市第一医院前身创建于1930年6月,2007年底迁至新院区,2008年3月8日正式开诊。截至2025年4月,医院已发展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床位300张。
而在北京,2025年2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官网发布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意北京市中关村医院核定为三级康复医院的批复,中关村医院也由二甲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康复医院。官网介绍显示,医院始建于1957年,现有病床450张。
实际上,在北京自2016年起,北京就开始分批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康复医院,到2017年12月,北京市已有12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成为康复医疗机构。
重度老龄化阶段来了,政策支持医疗机构转型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从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尤其是自2021年6月国家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明确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以来,相关支持文件更是“络绎不绝”。
其中,2022年8月,国家医保局就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
对于部分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知名医改专家徐毓才曾向《看医界》表示,其优势在医疗,难点在服务。而康复项目更注重服务,加上民营医院加入竞争,公立综合医院转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机制活络,才能更好发展。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