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城重大利好!上海发文支持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合作
上海虹桥商务区发展条例出炉!
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上海市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提出,上海市加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医疗服务贸易,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公立医院与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开展医疗合作,探索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使用机制。
作为促进商务区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不仅支持商务区引进境内外先进医疗机构,还给予商务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支持,鼓励商务区内的医疗机构探索跨境跨区域医疗合作,依法引进医疗技术和药品、器械。
实际上,据看医界了解,早在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就明确鼓励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发展医疗服务贸易,同月,上海市发改委公布2021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中,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项目赫然在列。
国字号文件的批复,对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给予支持、支持引入国际医疗人才、支持发展医疗服务贸易的诸多提法,让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及园区内的医疗机构迎来了一波利好。
据悉,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是原卫生部和上海市“都市合作”项目,也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不同于传统的医疗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实行医技共享创新模式,呈现大型医疗共享城特征。今年6月,继共享医技中心、共享能源中心之后,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的第三个共享项目——新虹桥研创中心项目开工,项目建设规模约为11万平方米,投资11亿元,与已经建成的医院建筑群相隔仅50米。
高度共享,公私合作,大批医疗机构扎堆“新虹桥”
基于高度共享的医技保障服务和新型执业平台,近年来,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吸引了包括儿童、肿瘤、妇产科、骨科、康复、护理等大批医疗机构的入驻。截至2021年,医学园区已集聚1家医技共享中心、11家国际国内医院及若干门诊机构,床位规模约为3800张。
其中,园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的合作办医探索不失为一大亮点。
8月29日,位于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虹桥分院暨上海星晨儿童医院正式启动试运营。作为定位复旦儿科医院的高端特需分院,该院由上海复星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等三方共同出资建设,规划床位约200张,并委托复旦儿科管理医疗服务。
与之类似,2021年12月,上海慈弘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国际部)步入内测试运行阶段,医院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床位200张,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负责运营管理。
同年11月,预计总投资超6亿元、规划床位200余张的上海览海康复医院开业运营,成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第一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投入运营的医院,同时也是览海医疗旗下首家大型专科医院。据悉,该院是由已退市的览海医疗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筹建,定位“大专科、小综合”。
另据报道,2021年,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还圆满完成了上海百汇医院、绿叶美容医院全面建成的年度目标,而泰和诚肿瘤医院、协华脑科医院则完成了年度建设目标。
此外,作为首批入驻医学园区的公立三甲综合医院,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拥有核定床位800张、手术室40间,年手术量逾万例。定位为“大专科、小综合”。同时,园区还入驻了一大批华山医院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
医疗机构抱团发展,医疗城生态受青睐
不止是综合、专科医院,依托“共享”优势,在新虹桥已开业运营的共享医技中心,还汇聚了张强医生集团国际静脉病中心、美视美景视光连锁、根本医疗、千麦博米乐医学检验、美中嘉和医学影像中心、九圣源中医门诊部等多家医疗机构。
凭借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还入选《上海社会办医管理创新与发展》的创新案例。作为新虹桥“共享医疗综合体”的一部分,以张强医生集团国际静脉病中心为代表的医疗机构,更是享受着“共享”带来的诸多优势,如现成的大型影像和检验中心、国药控股药房、第三方消毒供应等。
据了解,张强医生集团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联姻”是在首届上海医交会上,当时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和张强医生集团都作为参展企业亮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顺利落地。
同时,作为上海医交会的战略合作方,来自大型共享医疗城——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由于为医疗创业者提供了“拎包入住式”、“保姆式”的创业平台,大大降低了办医成本,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医疗创业者前来医交会洽谈合作。
一位来自北京的院长创业者坦言,在医交会上洽谈后,很快在成都鹏瑞利落地了门诊中心。而鹏瑞利在全国多地的共享医疗城建设,也给更多医疗创业者带来了合作和发展机遇。
据透露,除了降低办医成本、吸引品牌连锁机构入驻外,共享医疗城还非常看重医生创办的医疗机构入驻。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城运营方希望引入的项目既有优质的医生资源,又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不然缺少好医生和病源号召力的项目很容易失败,也不利于医疗城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的不景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医疗健康地产,并鼓励一些闲置的物业转型医疗健康,因此,医疗城也成为了不少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而大多数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弯路没少走,深坑也没少踩,而行业经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却并不多。
即将于11月11日-12日召开的2022上海医交会,将举办“2022未来医健洞察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医疗城发展高峰论坛”,大会将邀请包括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在内的多个“医疗城”相关负责人分享探索实践和发展经验,欢迎参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