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体育医院即将开业!运动康复投资火热
近日,合肥体育医院(筹)正式揭牌。这座由合肥产投康养集团建设及运营的专科医院,首期占地30亩,规划200张床位,预计2026年初投入使用,建后预计年服务患者超10万人次。
据了解,合肥体育医院(筹)拟设置医疗机构名称“合肥运康骨科医院”,定位于“运动医学+健康促进综合体”,聚焦运动损伤与关节疼痛诊疗、专业赛事保障、全民健康促进、慢性病运动干预与运动处方应用等多个领域。
围绕“体育+医疗”特色,医院将重点打造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疼痛科、青少年生长发育中心及慢性病运动干预中心等特色科室。
官方资料显示,合肥产投康养集团是合肥产投集团积极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投资成立的从事康养产业的国有企业。
康复产业是该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除在幸福庄园内设立一所二级康复医院外,集团还计划在合肥全市布局多家连锁运动康复中心。目前已投入运营的机构包括合肥产投励源康复医疗中心(原产投幸福康复中心)及合肥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原合肥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体医融合浪潮涌动:全国体育医院建设提速
合肥体育医院的设立并非个例,而是全国“体医融合”趋势的一个缩影。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深化体卫融合,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
文件还特别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这些政策为体育医院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发展方向。
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也着重提出了“体卫融合”的概念。通知指出要“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
在政策东风的推动下,体育医院迎来建设热潮。早在2021年8月,广州体育学院成立了运动医学康复中心,并计划逐步建成一所专门的体育医院。
据悉,计划中的体育医院将可容纳300张床位,总建筑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专业运动损伤人群及职业损伤人群、术后患者、慢性疾病人群、青少年运动损伤人群、亚健康人群等。
2023年12月,深圳市体育医院依托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挂牌筹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一级调研员王志强表示,未来该院将致力于建设成为集运动康复、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健康科普、治未病、体质检测与提升、运动科学研究与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体育医院。
2025年6月,新乡市体育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医院由新乡市体育局、新乡市中心医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同打造,旨在实现“临床医疗+竞技体育+学术研究”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江苏省也在积极布局体育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不仅打造了省级“体医融合”示范基地,还先后建立常州体育医院、苏州运动云医院、扬州体育康复医院等一批体医融合服务平台。
百亿市场待掘:运动康复产业前景广阔
运动康复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撑。《2023—2024年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显示,全国长期保持运动习惯的人群约4.3亿,其中近1亿人曾遭遇运动损伤。然而,当前运动康复服务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运动康复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87.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90.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53%。虽然目前我国运动康复市场规模相比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较小,但增速高于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有机构预测,2020年至2025年期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9%。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运动康复作为康复医疗中的重要分支,将受益于这一增长趋势。
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特聘医疗康复专家王川曾向媒体表示,运动康复产业市场总规模已由2020年的约8.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2.5亿元,过去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如果维持40%的年复合增速发展,产业最快有望在2028年进入百亿元规模。如按照较为保守的25%增速发展,则产业有望在2030年达百亿元规模。
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32年达到72.5亿美元,2022-2032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2.6%。这一增长得益于全球老龄化加剧导致的慢性病患者数量上升,以及脑卒中、神经疾病及创伤性损伤发病率增加。
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尽管前景看好,运动康复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我国运动康复机构的数量和从业人数与欧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大众对运动康复的认知程度不高,技术服务体系和管理运营标准尚未健全。此外,康复类项目医保覆盖范围仍较窄,目前多以自费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
(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